# | 歌曲名称 | 艺术家 |
---|---|---|
1 | Finlandia, Op. 26 | Mariss Jansons |
2 | Karelia Suite, Op. 11: I. IntermezzoModerato | Mariss Jansons |
3 | Karelia Suite, Op. 11: II. BalladeTempo di menuetto | Mariss Jansons |
4 | Karelia Suite, Op. 11: III. Alla marciaModerato | Mariss Jansons |
5 | Symphony No. 2 in D Major, Op. 43: I. Allegretto | Mariss Jansons |
6 | Symphony No. 2 in D Major, Op. 43: II. Tempo andante, ma rubato | Mariss Jansons |
7 | Symphony No. 2 in D Major, Op. 43: III. Vivacissimo – | Mariss Jansons |
8 | Symphony No. 2 in D Major, Op. 43: IV. FinaleAllegro moderato | Mariss Jansons |
作品简介:《芬兰颂》是西贝柳斯的代表性作品,创作于1899年。当时,由于处于沙俄的重压之下,上演时曾冠以《夜曲》这样的标题,以瞒过当局审。19世纪后半期,处于沙皇俄国压迫下的芬兰,民族意识正在觉醒,争取独立、解放的潮流日渐 强大。作为一个音乐家,西贝柳斯以音乐为武器,积极投身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,写下了大量的富于芬兰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,并以此奠定了作曲家本人以及芬兰音乐在世界音乐史中的地位。《D大调第二交响曲》, 芬兰作曲家西贝柳斯作于1900年到1902年之间,并亲自指挥初演,是西贝柳斯交响曲作品中最流行的一部。D大调第二交响曲不但继承了先人的传统,也明显地体现出西贝柳斯的个性。全曲共分四个乐章:第一乐章,稍快板,D大调,6/4拍子,奏鸣曲式。弦乐器以不很明确的旋律线条,奏出第一主题的伴奏,由单簧管和双簧管吹出了民谣风格的旋律,朴实无华,洗炼深沉。乐章表现出一种凄怆的田园情绪。第二乐章,行板,d小调,4/4拍子。低音提琴与大提琴强有力的拨奏伴奏下,大管奏出凄凉而悱恻缠绵的旋律,令人有如冰天雪地的芬兰荒野之感觉。本乐章表现了芬兰人民在残暴的外族统治之下,精神上受到的压抑。第三乐章,最急板,6/8拍子。 这是在弦乐的节奏之上,轻快地展开诙谐曲风格的乐章。由弦乐奏出活泼的主题,然后木管作答。乐曲描绘了雪花飞舞的白茫茫景色,隐喻了芬兰民族主义的觉醒。第四乐章:中庸的快板,D大调。 由弦乐奏出第一主题,长号与定音鼓则加上了颇富特色的节奏。然后,第一主题呈示出其完整的形貌,这一主题是宽广而充满力量的旋律,有人评价它是“胜利的赞歌”。本乐章清晰地表明了作者坚信“芬兰必将挣脱枷锁”的理想。作曲家简介: 让·西贝柳斯(Jean·Sibelius,1865年(乙丑年)12月8日-1957(丁酉年)年9月20日),又译西贝流士,芬兰著名音乐家,民族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晚期重要代表;早年初学小提琴和音乐理论,毕业于赫尔辛基音乐学院,后赴柏林、维也纳进修;其音乐作品凝聚着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和浓厚的民族特色,主要作品有交响诗《芬兰颂》、七部交响曲、交响传奇曲四首(《图内拉的天鹅》)、小提琴协奏曲、交响诗《萨加》(即《冰洲古史》)、《忧郁圆舞曲》(戏剧配乐)、弦乐四重奏及为莎士比亚戏剧《暴风雨》的配乐;此外还作有大量的歌曲、钢琴曲等等。